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: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可以避免,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早期的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,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信息的有效溝通能夠提高保健效果。主動實施自我健康管理,可以有效地降低危險因素、預防疾病發生、控制醫療費用,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。
  兒童青少年時期,是眼屈光變化最快的階段,其規律是沿著“遠視→正視→近視”的方向變化,呈不可逆走勢。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孩子到12歲后才由遠視眼狀態發育成為正視眼。但是由于現在的孩子近距離用眼過早、強度過大,造成很多孩子過早發育成正視眼,雖然此時遠視力有1.0尚處正常范圍,但孩子今后的眼屈光發育卻要向近視眼發展。
  為什么在基本相同的生活環境、生活方式和用眼條件下,有些孩子近視了,有些卻不近視?有些孩子近視早、近視度數加深快,有些卻近視發生晚、近視度數加深慢?還有一些人不管怎樣用眼也沒有近視?
  這主要是因為眼肌力量強的孩子不容易產生眼疲勞,抵御近視的能力較強。眼調節的靈敏性、靈活度不足是近視眼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生理因素。研究資料表明,在已發生近視的中小學生中,眼肌調節異常的檢出率為90%以上。
  如今,中小學生學習壓力大,電子產品日益普及,這些現狀加重了青少年對近距離用眼的需求,如果眼睛無法通過自身眼肌調節來適應高強度近距離用眼,就會導致眼生物結構改變,誘發近視產生。
  因此,當孩子處于眼屈光發育敏感期(3~18歲)時,每年定期進行眼部生物學檢測,可在不通過藥物散瞳、不影響孩子正常學習的情況下,快速采集眼屈光發育的相關數據,將這些數據與同年齡段正常發育平均閾值進行比對分析,就可全面了解孩子現階段的眼屈光發育狀況是否偏離了正常走勢,及早發現已有近視傾向,并通過眼生理功能評估檢測,對孩子眼動生理功能進行量化評估,并了解其自我抵御近視能力強弱,可針對性地發出不同級別預警,為科學實施綜合干預,防控學生近視發生與發展,提供理論依據。
  此舉可幫助有近視趨勢的孩子回歸健康軌道或推遲其近視發生年齡;可幫助已發生近視的孩子減緩其近視度的累積疊加速度,并最大限度地減少近視眼并發癥。









